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鳌山石 第73章 卿是楚人,亦或燕婿?

御书房外,高凤躬身退出轻轻带上门。

御书房很宽敞,因为除却朝会之外,建武帝通常都在此与一众大臣议事,有时人会比较多。

不过此时得御书房里就比较冷清。

建武帝闭目养神,梁众山在一旁仍在仔细查看一系列谍报,阳朴、殷若峰垂手立在一旁。

此外还有个蓬头垢面看不清年龄得男人,百无聊赖得东看看西看看。

段松青,墨家弃徒,原因便是此人热衷于用活物实验,犯了墨家大忌,当年要不是楚国庇护,早被墨家诛杀了。

殷若峰、阳朴两人此刻都在看着他。

殷若峰对鬼侍十分好奇,当初段松青被逐出京城之时他恰好不在,对于这个建武帝私底下曾屡屡提及甚至多次称赞其为鬼才的男人很是好奇。

阳朴确实见过他的,问道院向来讲究求道问道,走的自然是与这般邪术截然相反的大道,故而天然便会反感段松青,事实上阳朴对鬼侍的态度与大多数朝臣一般无二,都认为此物有伤天和,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此刻平静的目光下便蕴含不加掩饰的厌恶。

段松青好似对两人的目光浑然不觉,对于他这样的人而言,世人的看法实在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命运,他的理解也很简单粗暴。

要么继续研究下去,要么被人杀死。

梁众山陆陆续续看完一些谍报,之后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开始将月山破甲两战细细禀报。

对于月山和破甲船上发生的一切,当然早早便被呈送到御前,牵扯那么多灵胎境修士的大战,即便是建武帝也不可能不重视。

随着梁众山对各种细枝末节的补充,建武帝对一个名字也愈来愈好奇。

莫印。

阳朴与殷若峰对视一眼。

巡境司有巡境司的渠道,问道院自然也有问道元的门路。

此刻御书房内大楚最具权的的几个人的注意力都停在了一个叫莫印的散修身上。

实在是此人在月山、破甲前后两次的表现太过惊人。

“道脉境战灵胎境只是重伤”殷若峰显然更加关注此人的修为战力,大弟子白玉给他的亲笔信中虽然反复强调此人的天资潜力,但殷若峰并未多在意,顶多将其视作一个只得培养拉拢的后辈罢了,而后再受到王应墨与赵元启一战重伤的消息,也是半信半疑,直到此刻在老天师口中得以证实,也是被惊到。

阳朴的关注点显然不同,此刻他沉声道:“陛下有没有想过,一但截月山重立,再加上燕州凉州和紫荆关当下的形势,我大楚会落得什么局面”

燕、凉、河西三州隔楚河相对,以呈犄角之势,齐国如今已经拿下惠城、麦城,围困紫荆关,若是截月山当真复兴,凉州城顷刻间便是陷入三面围攻之势态,届时凉州城再破,便会瞬间将三州之地衔接起来,河西州这个大楚粮仓便是北齐囊中之物!

建武帝冷笑道:“齐国好大的胃口,朕这三州之地,就有这么好吃也不怕撑死了”

梁众山开口:“即便截月山势成三面合围,凉州城也是块能崩掉他们牙齿的硬骨头,而且只需要凉州城能坚持十日,各州援军便会赶到。”

殷若峰笑道:“托了这位莫小兄弟的福,月山谋划终究竹篮打水一场,凉州局势瞬间便好了不止一筹,那么接下来,问题所在便是幽郡突骑到底凭什么攻城了。”

阳朴提醒道:“这一步步棋下的很奇很险,很像年轻人的手笔。”

屋内几人自然知道他指的年轻人是谁。

崇山教当代教宗,相较他们而言,可不是年轻人嘛。

要知道建武帝登基与教宗继位虽是同年,但他们的年龄差距,可不算小。

建武帝冷笑道:“岂能让他们若此顺遂,便在我大楚国境上驰骋阳军机,拟旨建阳关,叫迟祖兵给朕放开了打,他要的军备物资,朕全准了。”

“拟旨河西州,叫咱们那位粮财神,把家底掏出来,告诉他,就说朕答应了,战后河西州可免赋税三年,不五年!”

阳朴一震,知道陛下是动了真火气了,河西州每年粮税几乎包揽了大部分军粮,免除河西州五年赋税,意味着什么真是体恤河西州万民这是此次要河西州大出血啊!

阳朴不得不提醒:“此事是否要与阮尚书磋商一番否则战后边军军粮也会是不小的问题。”

建武帝冷声道:“不必,既然燕民不愿意做楚人,那边让他们做楚牛好了。”

这是要在重税燕州,填补军粮了啊。

梁众山轻声道:“陛下三思。”

建武帝只是平淡看了这个平日里极为敬重的老人,继续道:“再拟一道旨,送到曹大人府上。”

梁众山便知道此事已成定局,只是微微叹息一声。

随着一道道旨意从御书房传出,大楚这个庞大的战争巨兽开始运转起来。

一支支军队,一位位强者在命令下调动起来,远赴战场。

等到建武帝已经回宫,阳朴还在御书房忙碌。

此时段松青也被殷若峰带走,只留下梁众山、阳朴二人。

其实以他的速度,再多的旨意也早早拟完了。

是他手中最后这道圣旨,实在不忍送出。

这道圣旨是要送往曹府的。

梁众山沉默,阳朴同样沉默。

曹贤德是问道院老人了,当年与也要叫阳朴一声师兄,便也算梁众山的弟子,老人是有些修道资质,不过如今已经年过七十,仍旧停留在四境,便能看出他在修行上的天赋并没有那么高。

但当年在问道院,各科成绩都是同辈中最拔尖的一撮。

问道院虽然以修士为门槛,但向来不只注重修行资质,注入曹贤德这般的大才自然也是倾尽资源来培养的,只不过并不偏向修行方面罢了。

而最终曹贤德也不复众望,先是在京城户、部礼部就职,而后下方地方从副城主一路做到燕州州牧,政绩斐然治下清明,当然除了燕州。

不过他在燕州近二十年的任职期间,同样倾尽心血,他的怀柔政策并不是没有效果的,如今燕州虽然还不断有旧贵族死活复燃妄图复国,说起啦多,但也是相较与其他州罢了,比起过去的燕州还是好了太多,而且燕州毗邻北齐,其中北齐挑唆起义更多,甚至常有北齐小股军队流窜到燕州假装起义,藉此恶心建武帝。

正是他取得的成效让建武帝依旧选择采用他的怀柔政策,但这一次,算是踩到建武帝的尾巴了。

燕州一州之过,几乎牵连凉、燕、河西三州,乃至于让整个大楚都陷入被动,建武帝如何能不怒

天子一怒,当如何

答曰:伏尸百万!

那么会从谁开始

当然是他曹贤德!

建武二十一年事业,曹贤德接旨。

帝问曰:

卿是楚人,亦或燕婿

曹贤德泪决。

是也夜,曹贤德自散修为,悬梁与家中,其妻同去。

曹府哀声不敢起,殡丧不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