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开局结交孙坚,截胡传国玉玺 第101章 贾诩归顺,为李君越献上毒计投名状

101贾诩归顺,为李君越献上毒计投名状

“武虎,去将这个贾诩,给我带过来。”

李君越当即对武虎说道。

“是,主公、”

武虎走后,徐庶看向李君越问道:“怎么,主公也知道这位贾诩贾文和”

“嗯。”

李君越微微点头:“此人是个有能力的人、

并且,他不是关中士族的人。”

徐庶一听李君越这口气,就知道李君越要重用此人。

甚至是打算,用贾诩来对付关中士族们,解决关中这边的土地兼并问题。

但是,徐庶此时心里却有些担忧。

因为,对于这个贾诩贾文和的名声,他徐庶可是听说过。

也是和之前的李儒一样,不是个正派人士,做事狠辣没有底线。

并且,他和李儒一样,都是出身西凉一派。

如果让这个贾诩,也得到李君越的重用,西凉一派在李君越这边的话语权就很重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此时,李君越的手下文官体系,主要分为几个派系了。

最大的莫过于,以柳叔,林浩然这些人,组成的最初的本土派。

他们也是李君越最信任的人,虽然他们能力差点。

但有些岗位,需要更多的是忠心,能力反而是其次。

然后,就是以徐庶,荀悦两人为代表的颍川派,虽然徐庶不是颍川人,但也属于颍川派。

他们也是此时,李君越手里掌握了最大实权的文官派系。

其次,就是李儒为首的西凉派系,这个派系人不多。

后面还有,蔡然为首的河东士族派系,并州之前主动归降李君越的各地方文官,也有山头。

其中,最让徐庶警觉的,就是李儒的西凉派系。

别看李儒这边,人数不多,但是也是掌握的实权,仅次于徐庶,荀悦的。

现在的李儒,就是河东郡丞,李君越不在,他就总管河东郡所有事务。

此人能力也不弱,不仅将河东士族们收拾的服服帖帖,更是将河东郡变成了李君越手下最大的粮仓。

就是李儒的名声太差,与河东士族势同水火。

徐庶怀疑,李君越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徐庶望着李君越,那尽管一直装成熟,但还是略显稚嫩的脸庞。

不由得感慨,这才几年啊,当初那个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主公了。

但徐庶还提醒李君越:“主公,贾文和此人和李儒一样,名声都不太好。

主公要是用他,也需要谨慎。”

“我知道。”

李君越点头。

他当然知道贾诩的‘毒士’之名,这种人物使用,确实要谨慎。

但是,这不妨碍贾诩确实有能力。

而且,此时关中这边的局势,早已经恶化到不能再糟糕的地步了。

重病需猛药。

贾诩就是李君越为关中这边的困局,挑好的一味猛药。

主要是,贾诩不是关中士族出身,李君越更不用担心他和关中士族同流合污糊弄自己。

李君越用李儒在河东,就有奇效。

这一套,李君越依然准备复制在关中这边。

当然,对贾诩的考验,还是要有的。

没多久,李君越和徐庶就在大堂这边,等来了贾诩贾文和。

“贾诩,参见并州刺史。

不知刺史大人,召见贾某有何事情”

贾诩见到李君越后,也是好奇的打量了李君越几眼,随即恭敬的询问道。

在过来的路上,贾诩也在想,李君越为什么召见他

“贾诩啊,有人向我举荐你,说你才能出众,有王佐之才。

不知你可愿意过来辅佐本刺史啊。”

李君越微笑着说道。

至于所谓的举荐,不过是李君越随口胡诌的。

贾诩一听李君越这话,也是有些懵,谁举荐我的。

我现在在长安,可没什么朋友,谁会举荐我。

忽悠谁呢。

只不过,贾诩也是人精,也猜到这可能是李君越胡乱说的由头,也不多想。

当即便应下来:“贾诩没有什么王佐之才,但如果刺史大人要用到在下。

在下一定竭尽全力去做。”

贾诩是聪明人,而是知道顺势而为,所以他才能在历史上善终。

此时,既然李君越招揽他,他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去处。

跟随李君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拒绝,反而会有危险。

贾诩是一个很懂自保的人。

但同样的,他也不忠心于任何人,他只为自己和家族谋划。

此时,跟随李君越是对他来说,最优的选择,那他就会这么做。

其实,这也是很多文臣的写照,能忠心于人的文臣,也是很少的。

这对于李君越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很好。”

听到贾诩如此识时务,一点不出乎李君越的预料之外。

随即,李君越继续问道:“贾诩啊,如果我让你执掌关中内政。

现在,你可知道关中这边,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贾诩一听,这是考自己呢。

同时,也对李君越说的,让自己执掌关中之地,也是颇为心动。

没人不在乎名利,贾诩更在意这个。

李儒在投靠李君越之后,就直接被李君越任命,坐镇河东的事情。

贾诩可是一直都是知道的。

现在,这或许也是他的机会。

随即,贾诩恭敬说道:“主公,现在在关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无非就是钱粮问题。

毕竟,长安这边的难民太多了。

而钱粮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土地问题。

但想要解决关中这边的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利益团体太多,没人敢轻动。”

李君越听贾诩这么说,微微点头。

这些历史名士,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们对于这种事情看的很透彻。

“你可有解决办法”

李君越继续问道。

“有。”

“说。”

“我这有上中下三策,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一一说来。”

“下策,则是主公用自己的钱粮,赈济难民,渡过这个难关。

同时,下令在关中开垦荒地,过个几年,便可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太慢。”

李君越摇头。

“中策,则是主公迁移关中之地百姓,到河东,并州安顿他们,也可解决问题。”

“还是太慢。”

李君越对于贾诩的这两计,都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