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连中六元,满朝文武皆为吾徒 第862章 破窗效应

难怪此次陛下设宴所用之物皆是上等,原来是为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之用。

作为坚定的皇党派,武官之首的吴国公朱明达自然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同意。

“陛下,臣以为再启市舶司一事应当推行。”

“只启一地市舶司便已有此成效,若再启几地市舶司,那我大周所得商税必能再上几个台阶。”

“如此便可减轻赋税,百姓也将安居乐业。”

“此乃利国利民之策。”

再启市舶司一事除却利国利民之外,对于他们这些武官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市舶司所涉及利益巨大,且经常需要在海面上航行,如此一来,市舶司水军就必不可少。

只要建军,那对他们武官而言,那就是新的官位。

很显然,其他的国公也都清楚开启市舶司对他们武勋的好处,纷纷起身进言。

“陛下,臣亦同意吴国公之见,这再启市舶司乃利国利民之事。”

“陛下,臣附议。”

本朝次辅胡安世瞧见这些武官那激动的模样,他自然不愿看到这些武官进一步坐大,正欲起身劝阻。

却不料胡安世刚有所动作,站在他对面的吴国公朱明达便抢先他一步开口道。

“陛下,除此事之外,臣还有一事要奏。”

说完之后,吴国公先是朝着张嵩等人所坐的位置看了一眼,紧接着才转回头看向仁治皇帝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内阁此前坚守禁海之国策,实属不智。”

“臣以为几位内阁阁臣居于内阁时间久远,或许该腾出位置,留于后来者。”

“毕竟他们文坛不是有句名言叫做‘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吗”

“就让他们手下的新人把他们这些旧人给请出内阁吧!”

谨身殿内的一众官员听到吴国公这番惊世骇俗的话语,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吴国公这般操作在朝堂之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毕竟国人的性格多是中庸的,多喜欢折中或称调和。

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的破窗效应一般,你觉得屋内太暗,你若想开凿一个门窗,家人必定不许。

可若是你想要拆掉屋顶,那他们就会同意你开窗一事。

意为在提出要求时,你先提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要求,当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更小的要求,这般,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

就像吴国公虽请陛下让这几位内阁阁臣退位,却也只是为了谋求不让几位阁臣再掺和开海之事。

坐于文官之首的张嵩在听到吴国公的这番话时,他的眉间稍稍抬起,随即便起身道。

“没想到吴国公如今都开始了解诗词了”

“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调侃完吴国公,张嵩这才转头看向仁治皇帝行礼道。

“陛下,可否容臣对此事解释一二”

仁治皇帝望着张嵩那恭顺的模样,他面露笑容的将手一抬,语气温和的开口道。

“张首辅为我大周鞠躬尽瘁,有何言论,直说便是。”

另一边的吴国公闻言,脸上露出一抹骄傲之声,似是斗胜的公鸡一般。

张嵩用余光观察到吴国公的神色,他的脸上并未露出丝毫的异色。

只见张嵩神色如常的朝着仁治皇帝行礼答道。

“陛下,对于禁海,开海一事,我内阁之中对此事也尚有分歧。”

“依老臣之见,应当开海求变,只是内阁之中的其他几位阁老却认为应当遵从祖制。”

“祖宗之法,不可轻改。”

“依照内阁旧例,少数者自当服从多数。”

“臣即便有心助陛下开海,也是有心无力矣。”

说到这里,胡安世几人也知道到了自己背锅的时候,一个个赶忙站起朝着仁治皇帝行礼请罪。

“陛下,臣等对于开海一事,确实是持保守态度。”

“只是臣以为,臣只是固守祖宗之法,何错之有啊”

“陛下若是认为臣等坚守祖制也有错,那臣无话可说!”

“还望陛下明鉴。”

仁治皇帝望着台阶下为自己出言辩解的内阁阁臣,他面色凝重的开口道。

“祖宗之法不可轻变的道理,朕自然明白。”

“只是我大周如今国策与皇祖时期已然不同。”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我大周厉兵秣马,已不惧外族,当年皇祖时期所用禁海之策已不适用于当今。”

“各位卿家也应当有些改变才对。”

“莫要做那只知遵从祖制的迂腐之人。”

“各位卿家莫忘代宗皇帝名言,不知变通,只知固守旧例者,只会被扫进垃圾堆。”

胡安世几人听到仁治皇帝的训诫,他们不敢反驳,只能低着头连连称是。

“陛下教训的是,臣等一定思变,定不做那迂腐,只知固守旧例之顽固。”

“陛下放心,臣等知错,此番再启一地市舶司,我内阁必然全力支持。”

仁治皇帝听到胡安世几人表忠心的话语,他兴致缺缺的摆手道。

“既然几位卿家都这么说了,那朕自然是相信你们。”

“那再启何处市舶司,又该如何规划,就交由几位卿家了。”

“希望几位卿家莫要让朕失望。”

胡安世几人听到仁治皇帝将此事轻轻揭过,他们皆面带喜色的点头应下。

“陛下放心,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言罢,仁治皇帝便看向一旁的吴国公开口道。

“朕知国公心系大周,但几位阁老也只是遵从祖制。”

“虽有过,但无错可言,更莫谈责罚一事。”

“国公也就不要揪着此事不放了。”

吴国公自知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会对此事再做纠缠,赶忙点头应下。

“陛下,是老臣偏颇了。”

随着胡安世几人认错之后,此番宴席也就进入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