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连中六元,满朝文武皆为吾徒 第801章 鸟未尽 弓不藏

吴国公听到这几位国公的保证,他自然放心,便不再多言。

京城,张嵩府邸。

张嵩的书房内。

张嵩刚刚下衙,一身官服还未褪下,便端着一杯温茶坐于书桌之前,张世蕃坐在他书桌前的紫檀木椅上。

张世蕃望着张嵩带回来的情报,他手中不自觉的多用了几分力气,就连他的眉头也稍稍皱起。

“父亲,陛下对这些武夫当真是照顾有佳。”

“给这些武人信任,还不遗余力的给钱给粮,如今更是关心起这些卑贱军士的死活。”

“还要花费巨资为这些人培养军医。”

“如此君贤臣忠的画面,真是令人羡慕啊。”

作为文臣,他们自然是不希望看到这种场景的,他们如今最想做的事情便是效仿英宗时期,夺了那五军都督府的权。

将这些武官全部贬为虚职,然后将军事全部移交到兵部来。

如此一来,文贵武轻,如此往复循环,只需两代,那武人就再也比不上文人了。

只可惜硬是出代宗那怪胎,让当时某些文人的算计成空。

而且还使得那些武人留了心眼,自代宗之后,处处防着他们文人。

张嵩知晓自己长子的习性,亦知晓他心中想法,也明白他心中不忿。

故而,他不疾不徐的放下手中茶盅,接着便抬头瞧了张世蕃一眼,随即开口道。

“如今北方有女真之祸未解,大周时常受其骚扰,劫掠。”

“东方的倭寇也不过才消停了一阵子,还不知这些人何时便会卷土重来。”

“在吾大周之南,那些不远千里横跨海域而来的佛郎机,红毛番又不时在我南方兴风作浪。”

“若非广东水师奋力拼搏,只怕那是佛郎机人,红毛番就要得寸进尺了。”

“如今我大周群敌环绕,自然还未到鸟尽弓藏之时。”

“所以陛下重信武官并非没有道理的。”

“今后就莫要再念叨了。”

群敌围绕,若是不重用武官,那是否会导致历史重演

仁治皇帝非庸才,自然不可能会让这种事情有机会发生。

张世蕃听到张嵩的训诫,他心中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便一脸坚毅的回应着。

“父亲放心,孩儿明白。”

“不过是见到陛下如此信任这些武夫发发牢骚而已。”

几日后,宁波府衙内。

李时珍与万密斋二人带着最新制作好的医学教材抵达府衙。

得知消息的左典文早早就在门外等待。

当他瞧见两位神医的身影,便立即主动上前迎接。

“我奉大人之命,特来此地等候二位神医。”

李时珍二人一瞧左典文的面容,他们也知道左典文乃是叶轩墨身边的首席师爷,皆拱手回礼答谢道。

“有劳了。”

会客厅内。

得到消息的叶轩墨已然在此等候多时。

“哒哒哒……”

听着门外由远及近的脚步声,他难耐心中激动,主动从位置上站起。

李时珍二人望着叶轩墨那主动相迎的举动,他们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一边将手中的医学教材递给叶轩墨,一边朝着叶轩墨郑重的行礼。

“子义,幸不辱命!”

叶轩墨表情平淡的看了一眼李时珍递过来的医学教材,就将其放到了一旁,接着便拉着李时珍二人寒暄起来。

这教材就放到这里,反正也跑不了。

反倒是这二位神医应当拉拢一二。

“有劳各位医者了,这段时间各位当真是辛苦了。”

李时珍二人观察到叶轩墨这般举动,他们心中升起一股被重视的喜悦。

“子义,你还是先看看这医学教材吧,要不然我二人心中忐忑,不知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叶轩墨闻言,他这才朝着二人拱手示意,随后才翻开手边的两本医学教材。

当叶轩墨看到这两本医学教材上记载的内容时,他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这个时候的大周传统医术大多数都还有传承。

今后的学子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优化,那传统医学必将走出一条新的出路。

阅罢,叶轩墨合上手中书本,望着自己面前的李时珍二人点头道。

“就定此书为第一版的医学教材。”

说完之后,叶轩墨转头看向自己身边的左典文吩咐道。

“公台,通知各县,开始招生吧。”

左典文听到叶轩墨的安排,他面色有些担忧的看了叶轩墨一眼,嘴唇微抿,似是有什么话想说。

叶轩墨敏锐的观察到左典文的眼神后,他便直接开口道。

“公台,可是有何为难之处,但讲无妨。”

左典文闻言,他便拱手行礼道。

“子义,我尚有一虑不解,我等培训这些医学子弟,还不收各位学子的学费,优秀者还会赏赐金银。”

“其原因是这些学子今后在学有所得,便会被我等放于各乡村,城镇,为这些百姓提供便利的诊疗。”

“我知你对这些人的升迁亦有完善的想法。”

“只是,我观这些医者有半数皆为儒医,若是到时候那些学子在学习时转投科举一道,如之奈何”

儒医的概念源自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

至于儒医的理论,则是源自于《周易》,由《周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统中医学系统。

在这个时代来说,儒医就是指读书人出身的中医。

对于儒医发展而言,最关键的便是宋朝,宋朝的多数文人广泛涉猎医学领域,通晓医学。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政和七年……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与疾病,谓之儒医。”

一想到这里,左典文还忍不住的瞥了李时珍一眼,这位便是最典型的儒医了。

李时珍这位在取得秀才功名,几度想要冲击举人功名失败,这才心灰意冷的转投医学。

李时珍在感受到左典文的目光时,他自然明白左典文担心的地方在哪里。

他是担心这些学生在懂得识文断字,通晓经书之后,他们便不想继续在医学一道上继续探索,而是转头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