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四百六十三章 大宋中兴离不开好汉!

但赵煦依然感觉很赚!

所以,过完年以后,赵煦继续指示童贯和石得一加大力度,宣传登莱的黄金热。

还派了好多探事司的探子去登莱搜集新闻,打造典型。

于是,汴京新报隔三差五就会刊载一个通过淘金暴富的典型。

比如汴京城的宋大郎,本只是一个在汴京城中人厌狗嫌的浪荡子,但,他在莱州找到了好几块重达十余两的狗头金,加上其他零散黄金。

你猜怎么着,他现在在汴京城居然租了铺子,开起了脚店,还娶一个娇滴滴的县主!

又比如京西路的燕七郎,带着兄弟们在登州淘金,半岁得金五百余两,于是回乡置地,好不风光!

总之,所有的典型,都是有图有真相。

刺激的汴京城里的浪荡子和无赖们嗷嗷直叫,在床上夜不能寐,一个个纷纷借钱去登莱淘金。

赵煦又特意的让人,将汴京新报带去京西、河南府、颍昌府甚至是两淮、两浙这样的人口稠密地区。

于是,今年以来,前往登莱淘金的人群,比去年还要多,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

为了维持登莱秩序,赵煦特意下令,从河北路的吕惠卿那边调了一个将的禁军前往登莱驻泊。

一方面,盯着那些精力旺盛的淘金客。

他们在山里面怎么样,官府不管。

可要下了山,还要搞事,就统统抓起来,然后直接发配去熙河路种棉花。

另外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收税!

赵官家们,素来雁过拔毛,赵煦也不例外。

像淘金这种暴富项目,赵煦自然要狠狠收足租税!

除了收税,赵煦还很贴心的,派出了教坊司的人,围绕着禁军驻地和淘金客们的集散地,建起了符合大宋宝宝体质的勾栏和瓦子。

什么女相扑、傀儡戏、唱曲的小娘子……

斗鸡、斗狗、博戏……

统统都安排上!

争取让淘金客们虽然远在登莱,也可以享受到近似汴京的娱乐。

主打的就是一个——登莱发财登莱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所有人都很满意。

开封府很满意——今年又走了好几千刺头,汴京治安,大大好转!

朝廷也很满意——天下刺头,都去了登莱发财。

各地治安压力大减。

听说,就是永兴军那边落草的盗匪,都跑了一大堆去登莱发财了。

地方官流泪满面——今年的考绩,总算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评价了,不必再被罚铜、加磨勘了。

淘金客们就更满意了。

崇尚自由的英雄豪杰们,在登莱当地,就实现了足不出户,醉卧美人膝的理想。

实在是太赞了!

登莱当地也很满意。

二十多万青壮涌入,他们日夜淘金,对当地消费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至于治安

英雄好汉们,除了淘金之外,很少下山,一旦下山就泡在沿着金矿地带建立起来的勾栏瓦子里,很少去外面。

那些一时找不到金子的淘金客,在禁军弹压下,也不敢作乱,只能乖乖的去给地方上的大户当长工赚钱。

大户们自然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对这些人狠狠压价,进行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登莱两州的很多工程项目,现在全部是由这些英雄好汉在做。

地方宽剩钱结余越来越多。

赵煦更满意了。

二十余万淘金客,基本上都等于在帮他淘金。

他们辛辛苦苦挖出来的金子,通过种种手段,最后大半都落到了赵煦手里。

从去年到现在,封桩库里多了一万两黄金!

如今,可爱的英雄好汉们,再次有了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

宋用臣咽了咽口水:“大家,如今还是四月啊……”

四月份是淘金最好的时节。

那些好汉们,恐怕是舍不得离开蕴藏了无数黄金的宝地的。

赵煦嘿嘿一笑,眼睛一瞪,道:“登莱之金矿,本国家备灾之储也!”

“朕新即位,开其山林,与民同乐,如今已近一岁,官府关闭登莱山林矿脉,自属应当!”

赵官家的金子,哪里有这么好淘

真当赵煦是在做慈善

想多了!

老赵家那可是连每年几十万贯的茶税收益,都要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

何况是那么大的一个金矿

宋用臣低下头去。

赵煦嘿嘿的继续说道:“当然了,若臣民们愿为朕分忧,朕自也不会让臣民失望。”

宋用臣的头低的更低了。

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君上的意思。

想淘金可以!

乖乖听话,给官府做工。

不然,官府就要关闭金矿了。

大宋对于矿山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表面上看着,似乎是允许民间开矿,实则设立了层层障碍和束缚。

主打的就是一个——朕的矿山朕做主。

“官家真不愧是先帝嫡长子!”宋用臣在心中想着。

这对父子,都是钻进了钱眼的那种,也都是恨不得把钱从别人口袋里统统抠出来。

不过,先帝理财的手段,远没有当今这么隐蔽、温柔。

先帝理财,那是光明正大的加税、盘剥。

而当今,却是打着‘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仁爱宽厚’的旗号。

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从别人口袋里掏钱。

一个登莱的金矿,就已经被他玩出了无数花样。

最让宋用臣目瞪口呆的是——貌似登莱的淘金客,找到的金子,七拐八拐之后,大半都落到了当今的封桩库里。

偏生那些人还感恩戴德,都说是官家仁圣。

赵煦没有关心宋用臣的内心想法。

他哼哼唧唧的开始给宋用臣指点起来。

一个个伟光正的词汇,从他嘴里不断蹦出来。

宋用臣越听越心惊。

因为他发现,虽然官家口口声声都在交代他——要爱惜民力,不可强征,更不可暴敛。

还要求他按照汴京城的劳动力价格的七成,去雇佣民夫。

但,勾栏瓦子、美酒纯酿、相扑说书等配套措施却是一个不少。

宋用臣听着,想起了去年工地上的好汉们。

尤其是那些把工钱都输光光,还签下了一屁股债,最后被送去了熙河或者广西的好汉们。

“不知道今年,又将有多少人南下北上……”

“对了!”赵煦却兴致勃勃,越讲越开心。

“宋都知啊,记得带上太医局和御药院里的实习医官们。”

今年闰二月,赵煦又下令,命太医局继续扩招。

汴京的医生资源榨干了,就去河南府、永兴军、京西、京东找。

总之,就要招募大量医生,组建起超大的医疗队伍,以满足未来需要。

“还有啊,此事了了之后,可在登莱金矿一带,以熟药局的名义,设立医馆,命医官坐馆听诊……我过几日找陈意简商量一下,将熟药局医官坐馆的磨勘制度好好梳理一下!”

在这个时代,一个好医生应该怎么培养赵煦不大懂。

但赵煦在现代看过和听过的事情告诉他——只要有足够多的病例喂,有足够的手术养。

那么,医生的技能和经验就会嗷嗷增长。

比如在现代,湖南医生最擅长治疗口腔癌,东莞最擅长做接肢手术……

说着,赵煦就不禁在心中感谢起了好汉们。

都是好人啊!

大宋中兴,离不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