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四百零八章 登州鱼风靡汴京

探事司在他手里,也算被他玩出花了。

赵煦现在给探事司的一个任务之一,就是让他们满汴京城的试吃各色点心、小吃。

找出那些味道最好,最受欢迎的店铺。

等他出宫,就提前让冯景派人去点好,然后打包带来开封府。

自然,赵煦也废物利用,让汴京新报专门开辟一个版面,介绍着汴京的小吃店铺,并对其进行点评。

如今这个探店专栏,已经刊登到第三期了,据说很受欢迎,好多老饕都开始注意到了。

今天中午,赵煦吃的不是外卖。

而是近期在汴京城开始爆火的登州海鱼干。

因为这是苏轼隆重推荐,并且写在其那首现在已经传唱天下的《水调歌头。重阳日食登州鱼兼怀子由》的大作之中的菜肴。

现在,士林之中,因为苏轼的这首词,已经出现了风潮——同年、同窗聚会,要是不吃登州鱼,就没有感觉,关系也不够亲密。

为什么

大宋头号诗人,亲自写词背书了——真兄弟就得吃登州鱼。

没看到,人家苏轼苏子瞻,都因为吃了登州鱼,潸然泪下,回忆起了过去和苏澈一起读书、游历的往事,于是遥望汴京,默默祝福着弟弟在汴京一切皆好。

手足之情,溢于文字之中。

在这首词里,苏轼甚至是再次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属于是为了推销登州鱼干,脸都不要了,自己抄自己。

但效果,超乎想象。

登州海鱼干,在整个大宋州郡,特别是汴京城里今年以来卖到脱销。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赵煦指使着探事司,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工作。

比如说派人到处吹捧登州鱼的鲜嫩,也譬如说让那些报童,卖完报纸就在街巷里唱有关登州鱼的童谣。

甚至是直接让汴京新报,刊登了登州鱼干供不应求的报导。

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直接在汴京城创造了登州鱼干的消费市场。

探事司方面估计,仅仅是闰二月,就至少有数千石的登州鱼干,进入汴京市场。

大宋一石九十二斤半,换而言之汴京城一个月就卖了六七万斤的鱼干。

如今,已经有汴京商贾直接到登州码头那边等着登州渔民上岸,然后直接买下他们的鱼获,就地晒干运回汴京销售的事情了。

赵煦没有等太久,很快,冯景就带着人端着做好的鱼干煲排骨上了桌。

赵煦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尝了尝。

海鱼的鲜美和丰富的味道,立刻在舌尖绽放。

“好吃!”他微笑着,不断夹菜,很快就吃饱了。

吃完后,赵煦在冯景服侍下,擦了擦嘴巴。

一直在门外等候着的石得一,也终于找到了机会进来禀报:“大家,许州商贾黄某带到。”

赵煦起身,走到已经准备好的帷幕内,命人放下帷幕,道:“带他进来吧。

“诺!”

……

黄良拿着手帕,擦了擦汗。

他那胖胖的身体,甚至在颤抖。

官家接见!

这是他从未想过的可能。

自然紧张无比,也忐忑无比。

同时,他也激动万分。

族兄黄履,曾官拜御史中丞,为四入头之一,据说也只在殿上见过几次官家,和官家说过几句话而已。

而他,一个帮着家族打点商业,赚些阿堵物的旁支,却能在族兄之前,近距离的拜谒官家,并聆听训示。

最紧要的是——只要官家看对眼了。

那么他,未尝不能当大宋的陶朱公。

甚至可能青史留名——这可是他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然而,风险也很大。

一个不小心,青史留名就变成了祸及家族。

搞不好族兄黄履,也得跟着倒霉。

所以,他只能尽量的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平静。

但额头的汗水,不断流下来。

背上的内衣,也渐渐湿透。

终于,一个声音在他耳畔响起:“陛下有命,着许州商贾黄良入觐。”

黄良赶紧用着他练习了好久的礼仪,跪下来拜道:“草民谨遵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