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宋胆 第84章 良计

抛开民族之见,忽必烈绝对算得上一位好皇帝。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应该是古往今来最开明的一位君主了。

在大都的朝堂上,有蒙古人、契丹人、阿拉伯人和白人,有女真人、高丽人,也有南北汉人。

尽管蒙古军事贵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可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忽必烈能够在贵族利益和各民族之间努力的寻找平衡,已经十分难得了。

然而,这些还不够,因为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同于以往征服的任何一片领土。

这里是中原!

他深深地明白,若想在这里实现长治久安,一统万代,光有包容是不够的,还必需得到汉人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而谢叠山、文天祥、王应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

“谢爱卿顺应天命,报效大元,乃盛世昌平之象。朕感恩戴德,定不负诸位爱卿的重托!”

一番话说的极是敞亮,也是忽必烈的心声,一点都不虚伪。他是真想善治中原,传华夏正统。

殿中文武听得自是振奋,齐拜君上,谢恩明志。

接下来,是六部奏报、诸省军政的汇报,忽必烈细听静思,一一提出意见,再交由臣子众义。

其间不分蒙汉,无论贵贱,一派祥和开明之态。

等到杂事做罢,忽必烈傲然一挺腰身,挥手让殿直大监朗读一篇文章。

臣子们侧耳细听,《告江南万民书》

众人面面相觑,这,这是谁写的啊好大的学问,也好大的胆子!

文中言辞甚美,一听就不俗。洋洋洒洒以汉人之心告劝江南汉人,学问那是好几层楼那么高。

但是,胆子也是真大啊!

怎么说呢

告民书这种东西,别看元朝已经实控南方数载,可是却一篇都没发出去过。

因为,写这东西的条件太苛刻,蒙古人写不合适,汉人写又顾虑太多。

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傻子。

你想吧,写出来容易,发出去难,如何收场就更难。

百姓如何看待将来如何落笔史书后世是遗臭万年,还是颂德歌功

任谁也没有胆量去碰触华夏文化之中最敏感的“名声”二字。

说白了,有的人想写,可没那个资格;有的人有资格写,但却没那个胆量。

连王积翁、谢昌元这种铁杆汉奸,也没那个胆子拿自己的名声冒险。

留梦炎倒是有胆子,也有名声,可惜...可惜被某人一句话就给干躺了,也没资格出这个风头。

当然,这是后话。且先不说。

总之,能写告民书的人不多,敢写的就更少。

所有人都在好奇,谁人如此生猛,把这玩意搬出来了

结果,大监念到最后,署名居然是——谢、枋、得!

列于前班的王积翁眼珠子没瞪出来。

留梦炎更是暗叫一声,“完了,这特么是来砸场子的!他这个翰林承旨怕是地位不保了。”

谢叠山写告民书,威力犹在所有人之上。

如果说,留、王之辈一份告民书发下去,相当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那叠山先生的就得叫原子弹了。

旧宋江山,比他有分量的绝不超过一个巴掌。

也正因如此,满朝文武看着叠山先生的眼神儿都变了。

原本大伙还奇怪,谢叠山的名号再大,也不可以一来就进翰林,仅次于留梦炎吧

原来,是有了这份告万民书开路。

那就不是仅次留梦炎的问题了,不用想也知道,很快就要取而代之了。

一些蒙古贵族看到这里,甚至对叠山先生心生鄙夷。

暗道,“南人的气节呢都给了文天祥一人吗有如乞食之犬豕,丝耗不要颜面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一份告万民书念天下,谢叠山在元廷之中的地位算是彻底稳固。

忽必烈当然也是龙颜甚悦,命人将这分告书传发江南、湖广等地。

而此文一发出去,叠山先生就再也无法回头了。

此议就此罢过,接下来又是一件大事,便是张弘范远攻日本的准备工作已然就绪。

日前,忽必烈特批钱粮以作军用,算是补上了元军补给不足的唯一短板。

接下来,便是择期渡海,还有怎么攻打的战略方针。

在这个问题上,看似没有争议,毕竟忽必烈大军就等一声令下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居然还有争论,而且还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