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157章 孙传廷攻拔唐县、孙传廷逐李自成、孙传廷汝州大败

孙传廷攻拔唐县

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五月,朝廷下诏令孙传廷火速剿灭贼寇。六月十五日丁丑,朝廷设立赏格,悬赏万金并封通侯之爵以购买李自成首级;对于张献忠,悬赏五千金并授予官至极品、世代袭任锦衣指挥的待遇,其余贼首赏金各有不同。同时晋升孙传廷为兵部尚书,总揽剿贼军务,继续总制三边(即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军事,特铸总师七省之印以彰显其职权。

九月八日己亥,孙传廷率军挺进汝州,李自成封的伪都督李养纯率部投降。孙传廷得知贼寇集中兵力防守宝丰,于是决定进攻宝丰。十一日壬寅,李自成前来救援,白广恩、高杰等将领成功击退贼军。孙传廷认为:“宝丰若不能迅速攻克,而贼寇援军大举而来,我军将面临腹背受敌之困。”于是亲率诸军全力攻城,成功攻破宝丰,斩杀伪州牧陈可新等数十人,随后挥师直捣唐县。当时贼寇家眷大多聚居于唐县,贼军派出精锐骑兵救援,但官军已抢先入城,将贼寇家眷悉数杀戮,贼营中一片哀嚎,贼众发誓要报复官军。

自官兵与贼寇交战以来,有三桩大快人心之事:一是擒获高迎祥,二是射伤李自成的眼睛,三是屠杀贼寇家眷。这三件事中,孙传廷亲自参与了两件。尽管后来他在潼关遭遇大败,但这两项赫赫战功仍不可磨灭。然而,李养纯的投降实为通敌之始,古人云“受降如受敌”,为何轻易相信而导致败局呢

孙传廷逐李自成

孙传廷攻克唐县后,于壬寅日自朱仙镇向南进发,途中遭遇连续六日大雨,粮车每日仅能行进三十里,士兵和马匹皆处于饥饿状态,有人劝其率军返回以就地获取补给。孙传廷说:“军队已经出发,即使现在回去也会挨饿,应当攻下一县以就地取得食物。”十三日甲辰,孙传廷部攻占陕县,但该县仅有贫困百姓,只能搜集到二百余头骡羊,瞬间就被吃光。此时,李自成率万余步骑前来迎战,官军前锋斩断了李自成的帅旗,继续追击,迫使李自成逃往襄阳。

孙传廷汝州大败

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九月,连日大雨,孙传廷军中粮食匮乏。二十一日壬子,军队在汝州发生哗变,投降的盗贼暗中与李自成交通。二十二日癸丑,李自成率领精锐骑兵大举进犯,官军与其交战,陷入贼军埋伏之中,贼军乘势猛烈攻击,官军大败。李自成率大军疾速追击,一日之内追逐官军四百里,致使官军死亡四万余人,丢失大量军资。孙传廷虽出身将门,但不善用兵,喜好夸夸其谈,九边的精锐部队尽数归其指挥,且占据潼关之险要。李自成欲引诱其出关决战,每每战斗时都隐藏精锐,驱赶难民充当先锋,因此官军多有斩获。孙传廷因此愈发骄傲自负,屡次上疏报捷,并声称有从贼军中逃回者,称贼军闻其名皆惊慌溃散,自己誓将扫清贼寇,不让皇帝为此忧虑。

皇帝信以为真,召集群臣,出示孙传廷的奏疏。兵部侍郎张凤翔独言贼军素来狡猾多诈,示弱不可轻信,且孙传廷所统皆为良将精兵,不如为皇帝保留这支精锐,皇帝便目光严厉地看着他。群臣揣摩上意,争相请求命孙传廷进剿,结果果然大败。于是皇帝削去孙传廷官职,充为从事官,令其扼守潼关,提升白广恩为陕西总兵官,率兵援助剿贼。进士程源上疏言,消灭大寇必须进行大规模行动,集合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同时进攻,明确谁负责支援、谁负责牵制、谁负责突击,步步相接,使贼军疲于奔命,无暇救援,然后再一举将其擒获,恳请皇帝敕令孙传廷凭关固守,不要轻率出战。奏疏呈上,但皇帝未予理会。

连日大雨导致粮食短缺,天时与人事皆可知,但传闻岳家军遭遇敌军时镇定自若,难以动摇。历史上从未有过一日行军数百里的例子。即便李自成敢于疾速追击,也是因为他深知官军缺乏纪律。否则,他怎会不怕陷入伏击呢当年秋天,马世奇主持武举考试,其策略云:“敌军的情况对我而言如同浓雾,而我军的情况在敌军眼中则如同明亮火炬。”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粮食短缺导致军中哗变,此时已自乱阵脚,其实不用等到盗贼通敌就可能已经败亡了。

此前所记载的官军战胜贼军,或斩首数十人,或数百乃至千余人而已,即使追击,也不过数十里而已。以数万乃至数十万的贼军,仅斩杀齐总千百人,又怎能决定胜负更何况未必能杀掉贼军精锐,或许是拿良民冒充战功呢此次一败涂地,官军一日之内奔逃四百里,死亡四万余人,何以胜负相差如此悬殊,远近差距如此之大军队实力与贼军形势、强弱胜负,由此便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