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这个婆娘有点凶 第133章 斟酌

后来,曹操的自我反省,改变,又让贾诩认为曹操将会胜过袁绍,在官渡之时,贾诩再一次劝张绣归顺曹操,这一次决断,可谓神来之笔。

化干戈为玉帛的曹操,不但不计前嫌,还拉着贾诩的手,称赞他的功劳。

后来,段煨在汉廷养老,张绣成了曹操早期的首席功臣,李傕郭汜被朝廷清算,贾诩继续保持低调。

他早就看出,袁绍之后,曹操不可避免的将走向权臣的顶端,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上,他又看准时机,在最关键的时刻帮曹丕投出最关键的一票,以至于曹丕称帝后,第一个想要报答的人就是贾诩。

这事细思恐极,有点恶趣味。(贾诩间接害死了曹操的嫡长子曹昂。)

真要讨论汉亡的根源,曹操集团才是主因,再上溯,也是王允(激怒凉州人)、袁绍(反董起兵)等人的锅,贾诩的所作所为最简单的目的不过是让自己活下来。乱世中,活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事,对吧

大汉亡不亡,归根结底是权臣们所能决定的事,贾诩哪有能力决定大汉的命运走向

后世所谓抨击他的言论,无非是开了上帝之眼的,预知历史进程的结果。

当然,如果非要他去参与了反曹(衣带诏、耿纪等事),用身死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大汉的忠诚,我觉得这是强人所难。

华歆、陈群、王朗这些食汉禄的中原士人都不曾做到,我们何必单单苛求贾诩一定要做从一而终,为大汉殉节呢

……

其实贾诩只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形势,适应当时的社会主流,如果贾诩没有这么做的话,也就没有三国第一毒士,也没有他辉煌的一生。

其实在贾诩的身上,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贾诩就像我们现在工作一样,换了很多老板,但是他换老板的时候可以给老板带去很多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他是非常小心的从中获取。

也就是说他给老板带去的那些利益,他自己要求的回报却是非常的少。

他自己获取的回报获取得利益让老板觉得对他有亏欠。

正是因为这样,老板就消除了对他的猜疑还有戒备,并且十分重用,这样给他的机会就越来越多。

他就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老板看到他的能力,所以他的晋升之路就变得比较轻松了。

……

贾诩被败,又被活捉,但在见了袁熙之后不由的感慨万分。

英雄出自少年,袁熙的本事和计谋之深远让贾诩不但赞叹万分,更是欣赏万分,特别是在看着这个一脸和善笑意,俊朗和风度都极为不凡的年轻人时,一个怪异的想法在不知不觉间就涌上了贾诩的脑中。

或许,当年天下,能与曹司空当面抗衡者,就是这个小子也说不定。

想到这里,贾诩不由的有些感慨唏嘘。

袁熙却是不知贾诩此刻在想些什么。

但对于他来说,这位在曹操麾下无论是德政还是文法都首屈一指的能人,还是能招揽的麾下才是最好的,而且贾诩现在在名义上乃是汉厅的高官,以汉室为名头的话,说降起他来应该是还算比较靠谱的吧。

“贾大人,在下有一言,如今曹操乱政,荼毒天下,欺害忠良,你我同为汉臣,当为主分忧,一同剿灭奸贼才是,,反而助纣为虐,当起了曹操的走狗呢”

随着袁熙的话徐徐说出,贾诩适才瞅着他还很是热衷的眼神不知不见见越来越沉,变得有些冷冰冰的,寒澈人心。

“袁二公子所言贾某心知肚明,贾某也很无奈,难言之隐,不足为道。你可知曹操对我曾有知遇之恩,如若哪天背叛了曹操,岂不是让天下人嗤笑”

袁熙闻言微笑,不急不缓的道:

“贾老只顾自己的声誉,而不顾本公子的颜面,只怕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啊……你就不怕等下我这里备下一口油锅”

贾诩闻听其威胁,面色不改,正色凌然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贾某一把年纪,早就活的够够的了。袁二公子乃四世三公之后,想必一言一行,尽在天下人眼里。”

话音落下,袁熙冷笑一声,道:“照贾老这么一说,本公子对你岂不是不能杀又不能招”

“贾某倒是可以给袁公提两个意见,要么是放了我,要么好吃好喝的养着我。”

袁熙眉毛一挑,心下暗自不爽。

这老头子好狡诈的心思,不但不投降,让我不好下手杀他不算还跟我玩花花心眼子!

当真是有点老奸巨猾的疑味,确实有两把刷子。

当然贾诩说的话也确实是有道理的,他毕竟是有官职在身的人。

别人抓住贾诩杀掉也就算了,但袁熙不行。

一则是他要依靠四世三公的名望继续得到河北士家的拥戴,才能稳立阵脚。

二则一旦他杀了贾诩,他的对手曹操一定会借由此事大做文章,将他袁熙的名声从天上贬到海底大峡沟,却是有些得不偿失。

当下,袁熙有一种很憋屈的感觉。

明明是自己是主人,对方是俘虏。

可是却偏偏拿贾诩没有任何办法。

袁熙非常讨厌这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他喜欢在与对手的对持中占据一切主动地位。

“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吧,北方资源辽阔,不差你一两顿口粮,暂且留下慢慢养老吧。”

贾诩摸着花白的胡须,自以为得计的笑道:

“袁二公子财大气粗,真非一般诸侯所能比及也,贾某对您当是敬仰万分发自肺腑的。”

袁熙摆了摆手,道:“贾大人客气了,来人啊!帐内摆宴,袁某要请贾大人吃饭!”

“遵命。”

没过片刻,只见帐内酒酣肉香四溢。

一主一囚如同两个多年未见的忘年之交,频频举盏,好不痛快。

可二人脸上的笑容虽然如春风一般浮动,但仔细瞧瞧,就会发现他们眼眸深处在瞅向对方时的戒备和警惕。

酒至半酣,却见袁熙放下了酒盏,突然开口问贾诩一句:

“不知贾老,家乡亲人一切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