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天魔来 第七十五章 那便一去不回

北塞自古便一直重视其军事制度,四大汗国拥兵自重,几百年都未有一个强人能统御整个北塞。直到如今金帐汗国的拖雷汗上台,用几百年家族积蓄下来的铁骑打服了另外三大汗国,在斡难河源接受诸王的拥戴,登上大汗之位。

他一上台不仅重整军事制度,更是在弟弟呼必赉的建议下,吸收中洲昭德王朝的中央集权军制,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指挥体制和战争动员制度。

最直接的体现是新制度下,打通了底层士兵向贵族阶层进阶的道路。军功以人头形式记录,规定斩首一级赏银三两并记下下等功一次。

这样的重利引诱下,兵士的积极性异常高昂。

但也发生了不少问题,贵族为了打压贱民阶层的崛起,竟做出了杀良冒功的举动,杀一些毫无抵抗的老幼妇孺割其左耳充人头。

为了整顿这样的不良风气,一气之下拖雷大汗杀鸡儆猴,将察合台俊俊这一支本是王属的贵族连根铲除了。

此举一出,虽引起了其余诸王的不满,但赢得了全军甚至整个北塞百姓的赞誉,一时间主动参军的人有了平日里的三倍之多。仅仅两年时间,拖雷大汗就拉扯出了一支号称百万的军队。

因此,来两朝边境练兵的将领也多了起来,使得大将军王典国重新布防了北线,抽调了五十万大军驻守北线各关卡烽燧。就连桓尢鹳所在的黑羽役,仅有十万人都派了四万人前来。

自古乱兵出名将,如此一来,两朝都涌现出了大批优异的年轻将领。

昭德王朝桓尢鹳在内,总共出现了十三名善于领军的年轻人,被王典国誉为北线十三太保。

其中为首的是天行学宫出身的王典国小儿子王麟,得赞誉为书生守国门第一人,世称麒麟才子,名噪一时。

而北塞方面,虽不如中洲人才济济,却也出现了九位年轻将领,被中洲人戏称为九兽。天行学宫有心的读书人甚至做出了《九兽南吞》的预言,以金豹、郊狼、路豺、苍狐、丘貉、野狗、云豹、薮猫、猞猁九兽类比,分析其未来的进攻行动。

天刚亮,桓尢鹳就将张东升带回了行营之中。

这次他带来塞外的有四千人,与上次不同,这次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老卒。

桓尢鹳没有丝毫歇息,便领军向北奔驰,这四千黑羽役是桓尢鹳一手调教出来的,名为风骁营,最擅长长途奔袭。而且清一色装备精良,虽属轻骑,但头盔、胸甲、马戟、弓箭、制式陌刀一样不含糊。

行军要比单人骑马慢很多,而且马不可能连续奔跑几个时辰,那样就算是一匹好马也得废。之所以桓尢鹳的骑兵能长时间的奔袭,是因为他行军上路前按一人三骑的配置带上了足够的马匹。

每隔三十里便一换,留下一队伺候马匹吃草饮水,待休息好了,立即赶马跟上。

经过一天的奔袭,没有一人看起来十分疲乏。

行军期间本不断的有斥候来报,奔驰到夕阳西下时分,已经奔出去九十里地,忽然再没有斥候传来消息。

此地正是阴山山脉脚下,因为初春的到来,四周的草足足长得有马匹这么高。

曾经有许多的牧民把这里当成最好的牧场,所以北塞有歌唱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歌通俗易懂,所以传唱很广,就连许多边境上的中洲人也会偶尔唱唱,不管北塞也好,中洲也罢,在连年征战中对和平的渴望都是相同的。

如今却很少有北塞牧民前来此地放牧,也再难以听到这样自由的歌谣,都知道这里经常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战役,所以两朝牧民都心照不宣。

没了斥候来报,桓尢鹳也就放慢了马匹的脚步,与张东升打趣道:“既然这会儿没了斥候的消息,说明已经离敌军很近了。这四周草太高了,若你想更好的观战,推荐你俩现在就拐弯,到不远的阴山上去。那里视野开阔,能将战事尽收眼底,也不会被两军对垒所波及。”

张东升没有回答去留,而是饶有兴致的问道:“跟了你一路,每次见斥候来报,都忍住了没问,你这风风火火的到底在追谁”

桓尢鹳自信满满,“九兽之一的野狗石楼,斥候来报约莫有万余敌军。”

“万余”张东升虽然知道眼前这个人因为战争痴狂,却没想到他到了这样一个疯癫的状态。

知道自己有些过于惊讶了,张东升立即平复过来问道:“你心中有计谋了”

桓尢鹳摇摇头,“这家伙,应该是早就发现我了,不仅不掉头,还一直跑,我看天行学宫那些读书人也是太高看了。”

对于桓尢鹳反常理的举动,张东升越发的感到奇怪:“你们带兵的人不是有句穷寇莫追的箴言你就不怕他掉头反扑你”

桓尢鹳哈哈一笑,“这话指的是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也就是不要把事做绝了。”

桓尢鹳仔细解释道:“你看咱们都追了他一天了,此刻肯定人困马乏,加上他一路北逃军心岂会太稳你以为人人带的兵都是黑羽役不成不打他才见鬼了!”

因为张东升与桓尢鹳双骑在最前面,忽然越过一个草丛后,豁然开朗。

只见视野极佳,四周的草全被割倒在地上,形成了一片数里宽的空地,从草的断口来看,似乎是才隔断不久的。

远远可见三四里外,石楼的军队灰压压的犹如浪潮。

“哦”桓尢鹳勒马而停,“我们这位野狗很有战意啊,居然不设伏,看来是我小觑他了。”

桓尢鹳招了招手,随着几声黑羽役独有的哨声响起,黑羽役从三个方向汇聚到桓尢鹳身后。

张东升愕然,一直与桓尢鹳在一起,他都没有发现军队是何时分成了三支的。

接下来便是一件更让张东升惊愕的事,桓尢鹳直接亲自带队发起了冲锋。

最后只给张东升留下了一句,“你可走可留,我若是一去不回……”

桓尢鹳回头莞尔一笑,“那便一去不回!”